HASH GAME - Online Skill Game GET 300
1991年底,刘国光、张卓元和陈东琪又一起参加了一个专家座谈会。座谈会是在苏东剧变的背景下,讨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等问题。参加者不到20人,主要是经济学家。张卓元回忆,座谈会最终形成了“一个共识”(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倾向性提法)和“两个要点”(即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、国家要有宏观调控),为中央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”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理论资源。
孙冶方最为人们熟知的,是他的名言“千规律,万规律,价值规律第一条”与他的“一不改志,二不改行,三不改观点”的“三不改”精神。让张卓元深受触动的是,1963年孙冶方写了一个内部研究报告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利润指标》,提出应该将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的综合指标。当时对“利润挂帅”的批判已风雨欲来,、项启源、何建章、吴敬琏和张卓元这几位经济所的青年学者忧心忡忡,公推项启源和去向孙冶方进言,最好不要写这个报告,实在要写也要“降温”,不能说利润是综合指标,最多说是一个考核指标。但孙治方不为所动,既不收回,也不“降温”。
张卓元的次子张平1988年从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在经济研究所工作,2009年后曾任经济所副所长。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记者问他走上这条道路是否受到父亲影响,他说可能有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,因为父亲与老经济所的吴敬琏、周叔莲、黄范章、陈吉元和孙尚清等都有通家之好,爱聚在一起吃饭、聊天、打桥牌,他至少知道“经济”是什么。但与这些老辈的政治经济学家路数完全不同,他做微观数据出身,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世界银行、福特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合作,从事大规模中国收入分配调查,后来形成了著名数据库CHIP。直到他调到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,跟父亲的工作才有了交集。他逐渐体会到,宏观思维和微观差别很大,微观都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,宏观则讲总体思维和稳健平衡,而且宏观的一个动作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微观的成败。
房汉廷自信是中国经济学界的“活字典”。张卓元和吴敬琏都出身于社科院经济所,同为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,也是多年好友,可以说互为天然的参照系。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记者请房汉廷点评一下这两位经济学家的异同,他说:“从学问的角度来讲,我觉得是伯仲之间;从改革思路来说,他们开的药方是不一样的。”在他看来,吴敬琏更像西医,该手术就手术,该切就切;张卓元更像中医,扶正祛邪,强身健体。吴敬琏提出的“整体改革论”是一揽子改革,张卓元则是小刀切黄油,小步快走。
房汉廷的这本传记,也似乎成了“幸运星”。书出版后,当年12月张卓元获得了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,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经济学家。获奖后,张卓元请李扬(时任社科院副院长)和房汉廷吃了一顿饭,还开了一瓶自己珍藏的1984年茅台酒。2023年11月,该书再版,加了《老骥伏枥》一章,补上了张卓元2013年到2023年这十年间的主要活动。第二年,张卓元又从众多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,获得了“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”国家荣誉称号。大家开玩笑地对房汉廷说:“房师兄你又立大功了!”